来源:太阳集团1088vip 发布:2024-05-22 21:00 阅读:656次
一、好书推荐
(一)作者简介
老舍,原名舒庆春,字舍予,另有笔名絜青、鸿来、非我等,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中国现代小说家、作家、语言大师、人民艺术家和北京人艺编剧。他出生于1899年2月3日,祖籍辽宁辽阳,是满族正红旗舒穆禄氏。他的一生充满了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,其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老舍的代表作有小说《骆驼祥子》、《四世同堂》等,以及话剧《茶馆》、《龙须沟》等。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、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,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。
(二)精彩内容
1、一朵花,长在树上,才有它的美丽;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。
2、行动是信仰的肢体。没有肢体,信仰只是个游魂!
3、患难是最实际的,无可幸免的;但是,一个人想活下去,就不能不去设法在患难中找缝子,逃了出去——尽人事,听天命。
4、知识不多的人反倒容易有深厚的感情,而这感情的泉源是我们的远古文化。
二、读书感悟
(一)优秀书评
读完《四世同堂》,我对老舍的文字深有感触。这套书籍描写了了抗战北平沦陷区民众的抗战生活,以小羊圈胡同为背景,胡同内的祁家与钱家、冠家作为主要人物,通过其中复杂的矛盾与纠葛,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大众的不同心理形象。反抗与顺从甚至背叛,国家与个人种种利益感情,纷繁地交织在一起,深刻地刻画了当时抗日社会的黑晴。
老舍先生的思想内容叙写了社会的黑暗与日本侵略的苦难,表达了对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以及对“不甘沦为亡国奴”的民族气节的颂扬,这是一部民族的痛史、愤史,但它却标示着古老民族的浩然正气和无畏气概。
首先,第一部书《惶惑》是日本侵略下人们遭受折磨的痛史,人们少煤少粮,生命没有保障。天佑老人安分守己,却被扣上罪名被日寇枪杀。默吟老诗人被日寇抓住,被严刑拷打、长期监禁。这表达着北平沦陷,人民无可奈何,只得屈服于日寇,我认为这部书是对人们消极与妥协思想的审视与批判,并且在为之后人民民族思想意识觉醒作铺垫。
其次,第二部书《偷生》是憎恨侵略者、民族背叛者、懦弱而卑微的觉醒者的恨史,描写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,也刻画了一批背叛民族的人的形象。如大赤包、冠晓荷等。所谓“偷生”,就是在黑晴的社会中,面对侵略者与背叛民族者的压力,民众只得在小社会中苟且生活,自取灭亡,我认为,这是老舍先生对国民文化变质的反思。
最后,第三部书《饥荒》是颂扬爱国主义与民族气节,激励人民奋起、全民族抗争的壮史,在国破家亡之际,人们的民族斗争与抗战意识缓慢而痛苦地觉醒,终于站起来对日寇发出愤怒的呐喊。
祁家四世同堂,是传统中国人的家族理想,它成为了祁家老人向他人夸耀的资本。祁老人尽自己最大的责任为儿孙负责,保持家庭圆满,享受天伦之乐,但他对瑞宣的种种坏行为不以为然,最终因儿子受日寇侮辱而含恨自杀,对孙女在饥荒之中丧生表示愤怒,但假使抗战结束,会很快忘记自己所遭遇过的苦难,为后代造福,他对后代说过:“只要咱俩能活下去,打仗不打仗的,有什么要紧!即使我死了,你也得活到我这把年纪,当你那个四世同堂的老宗。”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负,就是这样一代代沿袭下来的。
——护理23-9班邹微
《四世同堂》是老舍先生的一部经典之作,犹如一幅波澜壮阔历史画卷,生动地展现了抗战时期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的众生相。
这部作品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,细腻地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。祁老太爷,固执地坚守着传统与老规矩,试图在战乱中维持家庭的安稳;瑞宣,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,一边是家庭责任,一边是家国情怀;韵梅,坚韧而勤劳,默默支撑着整个家庭。还有钱诗人、冠晓荷、大赤包等一系列人物,他们或高尚、或卑鄙、或愚昧、或觉醒,共同构成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缩影。
老舍先生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文字功底,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在战争的阴影下,有的人卖国求荣,有的人忍辱负重,有的人奋起反抗。小羊圈胡同里的每一个家庭都经历着巨大的冲击和变故,而这也正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。
作品中对北平生活的细致描绘,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,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。从胡同里的日常生活到战争带来的破坏与苦难,每一个细节都震撼着读者的心灵。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小说,更是对人性、家庭、社会的深刻思考。
《四世同堂》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,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与力量。它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,珍惜和平,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底线。这部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,它将永远在文学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,不断地启迪着后人。读罢此书,我们会对那个特殊的时代有更深刻的理解,对人性有更深入的感悟,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瑰宝,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索。
——护理23-5班李飞扬
读完老舍先生的《四世同堂》已经一个多星期了,感想特别多,四世同堂》是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,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,也是他自认为写得最长、最好的书。
这部书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。那时候,抗日战争刚刚结束,新中国尚未成立,饱经蹂躏的中华儿女还没有从战争留下的创伤阴影中完全走出。就是那时候,老舍先生毅然决然地创作了这部恢弘壮阔的《四世同堂》。说它是小说,毋宁说更是一部报告文学、纪实文学。因为在这部作品里,我们能近距离地,明显而又强烈地,看到和感受到,在日军侵华并攻陷北平之后的数年时间里,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们,过的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生活。又或者说,他们到底是怎么活着的。
那么,他们,我们的先辈们,到底是怎么活着的呢?看完小说,叹息良久,我的答案是八个字:触目惊心、悲愤交集!那是一段怎样的岁月啊!国亡家破,妻离子散,危难只在旦夕之间。每一个中国人,如果不能奋起抗争,就得沦为亡国奴;不能光荣地死,就得屈辱地活!那是一种我们陌生的生活,一种压抑和屈辱到无法想象的生活,一种我们中华儿女世世代代都不应该忘记的生活!有一条消息说,日本文学界的评论家们特别推崇《四世同堂》,他们认为,这是一本所有日本人都应该认真阅读和思考的书。为什么日本人会如此推崇这本书?对此我很好奇,但更多的则是警醒。我在《四世同堂》中,不但看到一个个惟妙惟肖、活灵活现的人物,还看到真实的人,看到了幽微、复杂的人性。
熟悉老舍先生作品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,他作品里的那些个人物,音容笑貌是那么的熟悉,一言一行是那么的自然,就好似真人似的活在你周围,闻其声而见其人,每一个都是那么的活灵活现、跃然纸上。正是由于书中有这么多可亲、可信、乃至可爱的人物存在,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发读者的共情,尤其是当这些人物在遭受命运的折磨与摧残时,我们才会那么地揪心、难过、落泪。书中的许多人物,例如李四爷、钱先生、小崔、孙七、祁天佑、小文、若霞、桐芳……就是这些平凡又不平凡,普通又不普通的人,每次回想起他们的故事时,都让人肃然起敬,黯然神伤。(责编/李旭文)
——护理23-13班杨佳佳